本报记者 郭 娟
万树凉生霜气清,中元月上九衢明。
秋风渐起,又逢中元。8月18日清晨,空气中还弥漫着一丝清凉的薄雾,市民群众已踏上了祭奠的路途。抵达市殡仪馆,一片宁静而庄重的氛围笼罩四周。园区内各类花草树木修整美观、郁郁葱葱。
家属们将提前准备好的鲜花摆放在亲人的墓碑前,或低声细语,或默默祈祷,以寄托深深的哀思。“这几年我们都是用鲜花祭祀,既有效减少了环境污染,又杜绝了引发山火的可能。同时,我市还积极倡导灵牌祭奠、网络祭奠、音乐追思等祭扫方式,简约而不失庄重的悼念方式正在使文明祭祀深入人心。”参加祭奠的市民言语间满是对我市殡葬改革成果的肯定。
慎终追远,民德归厚。“逝有所安”是民生大事。近年来,我市以推动殡葬改革为牵引,以满足人民群众殡葬需求为导向,以提升殡葬服务能力和水平为保障,在夯实发展“硬”环境上综合施策,在创优服务“软”环境上多维发力,在提升群众满意度上创新引领,切实将百姓“身后事”办成“放心事”,让逝者有所安、生者有所慰,为基本民生事业写下了更温暖的注脚。
殡葬服务设施是推动殡葬事业改革发展、满足群众合理丧葬服务需求的重要条件和支撑保障。于2017年8月底竣工并投入运营的市殡仪馆,殡葬专用设施完善、设备先进。其中,德炳楼设有大、中、小7个告别厅,安寝楼可同时存放1.6万余个骨灰盒,祭奠区设有祭奠台840个,可满足市民日常及节日祭奠之需。从逝者离世那一刻起,到告别仪式的每一个细节,市殡仪馆都力求做到温馨、庄重。“殡葬改革不仅仅停留在形式的改变上,更在于对逝者及生者情感的细腻关怀。馆内各个公共区域均配有丧属休息处,免费提供饮用水、纸杯、便民雨伞、应急药箱等便民服务,能够满足不同治丧人员的需求。一杯热水,一句问候,让每一个告别的瞬间都充满温暖。”市殡仪馆副馆长李小春说。
在人生的终章,殡葬服务不仅是对逝者的最后告别,也是对生者情感的慰藉。在殡葬设施提档升级的基础上,市殡仪馆着力创优服务“软”环境,推动服务水平提质增效,让沉重与悲伤之中也能绽放出温暖的光芒。
在优化人员结构上,以搬迁新馆为契机,大力招贤纳士,积极引进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高学历、高素质人才,这些新鲜血液不仅大大弥补了殡葬行业人才严重不足的空缺,也形成了老、中、青三代“传帮带”的良好构架,着力提供更加专业、细致的殡葬服务。“殡葬服务是一项专业性强、涉及面广的工作,从逝者的遗体整理,到丧事礼仪的策划,再到家属的安抚与陪伴,要求从业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。”李小春告诉记者,为了打造一支过硬的殡葬服务队伍,市殡仪馆注重加强一线职工的专业培训,包括问答技巧、仪容仪表、言谈举止等内容,通过系统学习,服务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持续提升。
在提供差异化服务上,除拉运、冷藏、火化、骨灰寄存四项基本服务外,从群众治丧需求出发,提供遗体化妆、丧事主持、告别厅布置、鲜花服务、乐队吹奏等多项延伸服务供丧属自主选择,充分满足不同治丧群众的实际需求,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。“馆内实行首问负责制和全程引导服务制度,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(0354-2403045),力求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打磨。”李小春说。
我们深知,每一次的告别都承载着无尽的悲痛与不舍。因此,市殡仪馆致力于将惠民政策化作细雨,滋润着每一个需要关怀的心灵。
殡葬服务是民生工作的重要一环,惠民、利民、便民是推进殡葬改革的根本目的。自市政府2013年、2018年先后两次出台减免城乡居民基本殡葬服务费用的通知以来,市殡仪馆严格按照通知要求,为我市常住户籍、死亡后选择火化的相关人员办理惠民殡葬减免手续,让每一个家庭在哀伤之余,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。从2013年至今年7月底,已累计办理惠民减免手续11285人,累计减免费用1091万余元。
在推动惠民殡葬实施的进程中,市殡仪馆持续倡导移风易俗,通过各类宣传平台,充分利用工作日常及每年“四大节”群众集中有利时机,大力宣传倡导丧事简办、厚养薄葬、无火祭扫、鲜花祭祀等殡葬理念和文明新风,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殡葬改革的良好社会舆论氛围,全力推动晋中殡葬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从积极推行火葬、改革土葬的丧葬习俗,发展到更加注重殡葬基础设施建设、更加注重治丧环境和服务的优化提升,在推动殡葬改革的进程中,我市不断突破和创新,既补短板又优服务,正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情与智慧,悄然书写着殡葬改革的新篇,以看得见的服务满足群众“逝有所安”的实际需求,让生命的落幕也充满着尊重与温情。